/ 美術 / 隨寫 / 接案 /

欣賞畫作時,有幾個可以參考的方式能夠更快的去理解一個作品的全面性。
一是知覺上的,去同理感受畫面上的溫度、背景、人物等。
二是感覺與視覺的,去看到整體的作畫構圖、線條與色彩,作家可以利用線條帶入更多線索引導在畫作中,同時能看的出作者的功力。
三是直覺性的,去欣賞畫面上給予的衝擊與傾聽畫作的語言,如同有些作品並沒有刻意去觀察與分析什麼,卻使人忘我的沉浸在無語的世界裡頭。

畫作在時代背景之下,多有意識形態的影子,可能是當時的社會、政治或者宗教或者風氣,尤其愈是久遠的作品,就愈能感受的的當時環境下直接性的影響。
評畫者如果真的對欣賞畫作有興趣,通常在了解時代與作家背景的知識後,就愈能以不同層面的背景去理解與看待作品想表達的內容。
不過,繪畫是人的產物,不只以上說的社會會影響作品,當看的經歷多了,慢慢的,也會看的出比如精神心理上的、情緒個性上的、環境材料上的多重連結;這些都能當作是觀畫的入口。

導覽人愈是簡單明瞭的闡述作品意象,愈可以帶領觀者進入畫中世界。
在瀏覽一件作品時,必須先將概念成形,而概念通常會先從愈設立場與先入為主的想發作為出發,因此有時後如小朋友第一直覺,反而能在最開始單槍直入的切入要點。(但有時也不然,小編教過小孩,環境影響小孩的太多了,但這又是另一個主題了,在此不提)
比如「他為什麼是顛倒的」「這個男人/老人如何如何」「美與醜」。
在大學時期美學課上,老師時常強調左腦(概念)與右腦(想像)的觀看角度(自"腦內藝術館"),那位老師叫做方杰,他對於感知,多以身理的自主反映,作為理解與研究的導向,這也是一個很有力的想法,不過偏向生理科學的範疇。

最後來討論藝術美醜。
在藝術裡頭,美與醜許多時後不能做為作品優良的標準,在足夠的條件底下,"美"不會是首要要傳遞的概念,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無法理解甚至不敢隨易判斷作品優良的原因;當背景知識不夠,也就不好多做口舌,正因如此,些許人也就利用了這樣的意識形態優勢,創作許多連自己都難以站的住腳的作品,反正可以呼弄一般民眾就好。
Art House. Powered by Blogger.